?核心提示: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当今世界,人才竞争战愈演愈烈。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谋求人才保证,是新的时代赋予中国的一道考题。2010年,中国着手解答这道考题。中央审时度势,确立“新人才观”,在5月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全面阐述了中国的“新人才观”;6月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出的首份人才发展规划,全面贯彻了“新人才观”。分析人士认为,“新人才观”和首份人才发展规划,是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思想”和“系统规划”。随着它们在实践中的逐步展开,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生动局面必将出现,国家发展和竞争的新优势必将形成,“世界人才强国”的新目标必将实现。
中国确立“新人才观”
从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和部署首份人才发展规划

5月25日至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胡锦涛全面阐述中国“新人才观”
胡锦涛强调,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总体目标是: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从国家战略层面制定的首份人才发展规划颁布
《人才规划》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制定并实施《人才规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详细
指引新十年中国人才工作的“十大新论点”
为政之道,在于得人。时隔7年之后,中央再次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吹响了中国从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的总号角。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分别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人才工作的新思想、新论述。今天,新华网时政频道就为您逐一梳理指引新十年中国人才工作的十大新论点。 >>>详细
“千人计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海外人才引进加速

“千人计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政策问答
“千人计划”引进的人才,一般应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原则上不超过55岁,引进后每年在国内工作一般不少于6个月,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在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教授职务的专家学者;在国际知名企业和金融机构担任高级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海外自主创业经验,熟悉相关产业领域和国际规则的创业人才;国家急需紧缺的其它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详细
习近平与在北戴河休假的“千人计划”专家座谈 >>>详细
李源潮:抓紧实施"千人计划"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详细
李源潮:各地要有自己的“千人计划”
中组部:“千人计划”实施3批已引进高端人才662名
记者24日从中组部获悉:2008年12月中央下发《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以来,中组部会同有关部门,抓住引才机遇,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实施“千人计划”,已分3批引进662名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目前,第四批“千人计划”申报评审正在进行。
中国加大海外人才投资谋求发展制高点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应对后危机时代激烈国际竞争的关键举措,中国急需位于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的高层次人才智力资源。2008年底,中央果断部署并启动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战略——“千人计划”。近两年来,各地也纷纷出台措施引进海外人才。中国正在加速打造人才竞争力高地。
国内人才竞争战开始打响 各地新招新举纳贤良

北京:十二大重点工程打造世界一流人才之都
为建设世界一流的人才之都,培育一批世界级人才队伍,《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精心制定了十二个重点工程,全面展现了北京以世界城市的标准积极引才、聚才、育才的决心。 >>>详细
天津:高层次人才户籍将可在京津冀自由流动
近年来,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日渐成型,京津冀三地间的人才资源跟着区域产业调整重组变得活跃起来,一个人才紧跟产业流动、人才流动带动产业群发展的发展态势已然形成。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对于区域户籍自由流动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详细
上海:户籍政策松动 大学生工作数年可获户口
由于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端人才的缺乏,上海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措施吸引人才,而解决这些人才的户籍问题也成为上海相关部门的考量事项。 >>>详细
如何培养、选拔创新型杰出人才?

资料图片:2007年8月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再次看望“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但认识上的误区导致的结果是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墨守成规,最终出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两张皮”现象。 >>详细
媒体人才培养:打造素质为本的复合型培养之路
《纲要》将人才定义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如果说专业技能培训能使新闻专业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那么它离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详细
专家建言:建立社会参与的人才质量评价机制 疏通"学产"通道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认为,国家应建立社会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指出:“政府应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疏通高校与产业单位间的‘学产’结合通道,建设以‘学产’结合为重点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创业实训平台。” >>详细
走出人才培养“四唯”误区
在人才强国已成国家战略、各条战线都在强调人才的时下,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未来十年内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仍然存在一些制度、观念性障碍,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人才评价选拔中“四唯”(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现象仍然存在。落实《纲要》的各项战略目标,就必须真正做到“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 >>>详细
网友建言:“人才强国”重在打破潜规则
网友“西部放牛”: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的“人才强国”思想,可谓顺应了我国高速发展的要求,也是切中了当前存在的选人用人弊端。“要不拘一格、广纳群贤,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观念,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锻炼人才、使用人才、成就人才。”句句切中要害,为选人用人政策方针明确了导向,也是破除长期以来选人用人上弊端的良策。
但是本人认为,在实际工作中难度不小,因为当前的选人用人制度,领导的话语权太重,干涉太多,也就是所谓的潜规则还是无处不在。因此,只有打破这种现状,真正实现通过制度选人,阳光选人,才能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为国效劳。另外,还须为人才创造良好环境,让人才有用武之地,这样才能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比如现在大量人才涌入行政部门,从事服务性工作,“学而优则仕”现象比较严重。个人认为,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人才浪费。
网友“yang200000”:太好了!胡锦涛主席要求破除论资排辈等用人观念,让我们老百姓看到了希望。
网友“罗瑞明”:要培养人才,充分的利用人才,一要要善于发现人才,尊重人才,充分的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创新用人机制,优化人才环境,改善人才服务,在制定工作规划的同时考虑人才保证,在制定政策措施的同时考虑人才导向,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二是要把目光放远一点,唯才是尊,要象三国刘备那样“三顾茅庐”,向外挖掘,向往引进,把优秀的人才为我所用。 网友“小红豆儿”: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就是要善于发现人才,充分利用人才,珍惜人才,海纳百川,广揽贤才,从各方面关心、爱护他们,为各类优秀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保证。
网友“bingzhao”: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改革。
网友“牛大妈”:重视人才很必要。一人多能,才能实现200%的就业率,社会劳动财富才会极大丰富。社会才能持续进步。
网友“喜欢上网的我”:国以才兴,政以才治。中央9常委全部出席此次会议,说明了国家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希望国家对边远贫困边远山区的人才工作加以关注,因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因待遇较低,边远山区人才流失严重。国家是不是可以建立关于边远山区人才引进和发展的规划,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以确保贫困边远山区能留得住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