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市企业品牌建设服务平台是由北京企业评价协会首先倡导提出,并由北京市产品评价中心具体承建,是“北京市企业品牌建设推进活动”(由北京企业评价协会、北京市场协会等联合发起、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等作为支持单位的一项综合性品牌促进活动)的一个主要项目,旨在为北京市企业的品牌建设发展提供更好更专业的培育、展示、研究等服务。 |
 |
|
|
关于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工作的指导意见 |
发布日期:2011/11/8 |
各区县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关村管委会、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工业总公司,有关行业协会、有关企业: 为全面贯彻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工作的指导意见》(工信部科〔2009〕180号)文件精神和国家质检总局相关质量工作要求,落实指导行业质量管理工作职责,提升全市工业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我市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战略高端围绕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切实强化质量工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经济发展复杂局面、推动自主创新、节约资源能源等方面的宏观调控和基础保障功能,夯实质量基础保障体系。充分发挥主管部门对行业质量工作的指导作用,突出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诚信体系建设,继续引导和推进品牌战略深入实施,促进工业企业创新品种、提高效益、创建品牌和改善服务,促进产业升级、产品换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末,工业企业质量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明显加强,工业产品质量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质量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品全部采用国家标准,重点工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居国内领先地位,重点产品质量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培养一批优秀的质量管理和标准化人才队伍,广泛应用现代质量管理理念、方法,形成一批在全国行业领先的质量标杆企业;做大做强重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群和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三、工作要求 (一)把加强工业行业质量管理与扩大内需、实施民生工程相结合。质量工作是国家扩内需、保增长、重民生、促和谐的一项基础保障,也是政府部门参与民生工程建设的具体措施。要重点抓好产品质量,特别是食品质量,突出企业的质量主体责任,促进工业领域质量诚信体系建设,鼓励企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企业实现战略转型,全面提高我市工业产品质量总体水平。 (二)充分发挥首都信息化优势,把“两化融合”作为提升我市工业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注重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网络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在生产、流通等领域推广应用,以信息化手段提高产品质量。利用信息化资源优势,整合质量、标准等技术信息,为企业提供有效信息服务。 (三)积极协调,建立工业产品质量管理协同推进机制。建立完善政府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工作机制,共同研究制定促进全面提升工业产品质量的政策措施,联合推进质量振兴规划的实施,推进质量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及贯彻实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重点指导行业质量管理工作,配合质监部门做好工业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提高质量监管的有效性,形成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 (四)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充分发挥质量协会和各行业协会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通过开展调查研究,组织质量培训教育,推广先进质量理念方法、行规行约、学习交流等手段,指导支持企业提高质量意识和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主动承担和公开承诺质量社会责任,形成“政府指导、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业诚信”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 四、重点工作 (一)积极组织开展质量管理政策指导。重点在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都市工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开展质量管理现状调查和政策研究,指导相关行业协会发布质量管理现状分析报告。鼓励区县政府和行业协会在政策、技术、资源等方面加强对中小企业质量工作的扶持和指导,推动中小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相关部门加强配合做好 “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农机下乡”和“建材下乡”产品的质量保证工作,切实保障下乡产品和售后服务水平,维护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树立标杆典型,推进工业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全市工业标准体系框架研究,逐步梳理和建立起全市的工业标准体系。组织开展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都市工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相关工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形成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标准化成果。组织开展规模以上企业重点产品达标对标的试点工作,强化贯标、达标工作的指导,加强贯标能力与达标验证手段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在质量、安全、低碳等方面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采标率。引导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树立表彰一批市级和国家级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示范企业,推动工业企业质量和标准化工作。 (三)组织实施一批以创新品种、提高质量为目标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优先安排新产品开发、产品共性质量问题攻关、提高实物质量水平和增加产品知识产权含量相关的项目,重点支持一批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和质量提升。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项目投入,全面提升生产装备、工艺和质量检测控制水平。 (四)积极推进品牌战略。指导企业面向市场和消费者推进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知名度。鼓励有条件的行业和产业聚集区通过宣传活动,提升区域和行业质量形象。指导相关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从市场评价、消费者认可、竞争能力、保障效果、经济效益、政府监督等方面,研究推进机制和公开、公平、公正、科学有序的评价方法。质监等部门加强工业产品质量监督,重点对食品、汽车、服装家纺、家电、通讯和农资等产品开展质量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生产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违规行为。配合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五)加强先进质量管理体系与方法推广应用。鼓励工业企业推行ISO9000、信息服务业推行ISO20000、汽车行业推行ISO16949、食品行业推行ISO22000和HACCP等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活动,进一步完善我市工业产品认证体系。推广学习和应用“质量新7种工具”、“看板、可视化”、“质量功能展开”、“统计过程控制”、“防错技术”、“实验设计”、“故障树分析”、“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等质量工具。按照《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GB/T19580-2004)要求,通过试点和表彰奖励等方式,推进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应用。 (六)组织开展新一轮全面质量管理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员工质量素质。对企业经营者和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企业质量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支持质量协会等专业协会,在全市各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圈、特色园区等工业相对集中的区域,指导企业重点开展质量方针目标管理、卓越绩效模式、用户满意测评方法、六西格玛管理、现场5S管理等有关质量管理知识教育培训,总结和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新理念、新方法。深入开展QC小组活动,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改进,提高QC小组成果的有效性。组织专项调研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质量管理经验。 (七)加强行业企业自律和责任追究力度。在工业企业的评优评奖及相关政策支持中,要将产品质量作为重要指标。对市级和国家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的企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行业管理和自律作用,促进不合格企业查找原因、认真整改和履行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对逾期未整改或复查、再次抽查不合格的企业,列入黑名单,撤销产品质量相关荣誉称号,限定不能参加当年相关质量评优评奖活动,不能享受相关政策支持;对取得生产许可证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到期复查仍不合格的,吊销生产许可证;属于国有企业的,通报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提请追究企业经理(厂长)和主要责任人的相关责任。 (八)组织和开展产品质量宣传活动。质量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工业战线各级单位持之以恒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品种开发、质量提升、品牌创建和服务改善”为主题的质量宣传活动,各级工会、共青团等组织通过多种形式积极组织企业员工参与质量月、质量万里行、质量论坛、质量示范项目、工业产品下乡等质量相关活动,积极组织新闻媒体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加强质量法制宣传,促进诚信体系建设,树立一批质量效益好、产品信誉高、竞争能力强、重质量、守诚信先进企业典型,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保障质量的内动力,通过开展质量宣传,提高全民质量意识,营造全社会重视质量、关心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 |
|
上一篇:
深圳市品牌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下一篇:
广东计划五年内培育十家年营收千亿元企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