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平台介绍  |  品牌资讯  |  品牌培育  |  品牌研究  |  品牌文化  |  品牌机构  |  品牌人物  |  品牌书籍  |  北京品牌
    北京市企业品牌建设服务平台是由北京企业评价协会首先倡导提出,并由北京市产品评价中心具体承建,是“北京市企业品牌建设推进活动”(由北京企业评价协会、北京市场协会等联合发起、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等作为支持单位的一项综合性品牌促进活动)的一个主要项目,旨在为北京市企业的品牌建设发展提供更好更专业的培育、展示、研究等服务。
  品牌研究
《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研讨会暨新闻发布会举行
发布日期:2011/8/15
2011年8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市场学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号报告厅联合召开《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研讨会暨新闻发布会,将《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理论研究》的初步成果予以公布,并就《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下一步的调研工作展开讨论。
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课题负责人张世贤介绍《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研发的背景和由来,以及最终成果的意义;经济管理出版社副社长、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杨世伟介绍《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理论研究》成果;中国市场学会副秘书长赵宏大博士介绍“指数”调研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各行业协会、各地方营销协会表达了强烈参与《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调研工作的愿望。经过商讨,达成了进一步合作的意向,并签订合作协议书。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理论研究》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直接领导下,由中国市场学会品牌管理专业委员会具体操作完成的。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8)的精神,中国品牌资产的管理立足于对品牌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通过对企业品牌运营的评价,揭示企业品牌成长的规律,引导企业有效实施品牌战略。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市场学会品牌管理专业委员会受中国社会科学院委托着手研发中国品牌竞争力指数系统。通过对品牌竞争力指数的构建和分析,揭示企业在品牌运营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引导企业加强对品牌资产的培育和利用,增强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将品牌竞争力指数评价范围由企业层次向下延伸至产品品牌竞争力指数评价研究,向上扩展至行业品牌竞争力指数和区域品牌竞争力指数研究,全方位、系统性地展开对中国品牌竞争力指数的研究。
中国市场学会品牌管理专业委员会还构建了完善的中国品牌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品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充分汲取了学者们的研究经验,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品牌的内涵,把握住了品牌形成和成长内在规律,是一个全面综合科学地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评价体系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有所区别地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力求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从而科学、公允地反映品牌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登上全球经济的大舞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在国际经济舞台崭露头角。伴随着中国经济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品牌竞争将呈现国际化、激烈化的趋势。品牌不仅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是市场竞争的利器,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只有不断提升中国企业的品牌竞争力,才能更好地应对跨国公司的挑战与竞争,真正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品牌是消费者选择商品和服务的方向标。我国的消费者、中产阶级对于品牌、品质、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的消费市场已经开始从“商品消费”进入“品牌消费”,从某种程度上说,品牌已成为“质量、可靠性的一种不言自明的保证”,其重要性已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已不再是产品本身,而是一个企业独特鲜明的品牌形象,是企业或产品给消费者的“感觉”,只有那些代表着高品质、高信誉的品牌.才能在消费者心目中长期占有一席之地。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企业品牌之间的竞争,品牌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和行业的头等事情。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几十年令人炫目的发展之后,在2010年的第二季度终于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中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但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品牌弱国,国外权威评估机构的世界前100强品牌中国榜上无名,500强中,2010年中国品牌入选17个,其中大部分是大型国有垄断性或牌照企业,但这些大型企业的成功更多的是依赖市场的垄断、高成本的规模扩张以及巨大的市场经济容量,并没有形成相应的品牌竞争力优势。在全球化竞争时代,中国企业不缺乏产量优势,也不缺乏品质优势,我们能为那么多世界级品牌做OEM,就是例证,但中国企业唯独缺乏品牌竞争力优势。
海尔、联想等一批本土品牌的脱颖而出为本土企业品牌建设树立了典范。然而,我国企业在品牌建设上还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难以形成有效的品牌形象,真正发挥品牌优势。不少企业在品牌建设上已经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品牌规划就是一句口号和一个标识,请咨询公司提炼一下,请广告公司包装一下,然后大把花钱做广告,不进行产品、技术、组织结构与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谛造品牌“神话”。在“媒体分流”与企业微利竞争时代,依靠这样的模式获得成功已经越来越困难。即使企业不惜重金、孤注一掷地这样去做了,这样的品牌也注定是缺乏强健机体的、先天不足的,是缺乏竞争力和生命力的。
现实表明,中国企业在加强竞争力、进行战略性品牌管理方面还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持续的基础性参考指标。提升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建立科学、客观、系统的品牌管理体系已迫在眉睫。因此,中国品牌竞争力指数的推出,无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中国企业在品牌建设、品牌管理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中国品牌竞争力指数能够反映各区域、各行业及企业的品牌竞争力的整体状况及发转趋势,因此各级政府可以利用中国品牌竞争力指数了解全国企业的品牌竞争力的发展状况和行业结构,从而为调控全国各行业结构和引导行业发展服务,最终推动中国品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企业通过对品牌竞争力指数的构建和分析,可以发现企业自身在品牌运营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品牌资产的培育和利用,增强企业的品牌竞争力。根据自己的品牌得分情况,详细的了解自身的品牌在财务表现、市场表现、发展潜力、顾客认知这4个维度下,薄弱的环节在哪里,优势的环节又在何处,一目了然。在改善的过程中,容易找到切入点。同时,企业可以在中国品牌竞争力排行榜的榜单中寻求自己的模仿对象或者学习榜样,可以取经求道,也可交流经验。有了现实的案例,在提升自身品牌的竞争力的过程中,也有法可循。
对于消费者而言,消费者需要从权威的机构来获得品牌评价的信息。品牌竞争力指数的高低,可以作为消费者在消费时进行评价的依据,从而获得更好的品牌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中国品牌竞争力指数的发布,能为投资者决策提供区位、时点选择的帮助,为其他经济研究机构、科研人员提供有效的信息及分析工具,还可以为中介机构提供咨询的参考,提供咨询机构对市场发展变化的科学预见和判断能力,从而有利于市场投资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可以使他们了解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整体状况,提高其投资时机、投资结构的决策准确程度;行业品牌竞争力指数和区域品牌竞争力指数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各行业、各区域品牌竞争力的不同状况,在投资选择上为之提供帮助,减少投资风险;通过中国品牌竞争力指数的动态比较,可以更好地判断品牌竞争力发展所处的周期性阶段,以把握市场形势,决定或调整投资时机。
 
 
相关信息链接:
中国经济经历了几十年快速的发展之后,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成为制造大国的同时,却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品牌弱国,国外著名品牌评估机构Interbrand推出的品牌价值前100强品牌中国仍然榜上无名。中国2010年度GDP占世界9.5%,而消耗世界主要能源和资源的30~40%,中国的土地、环境、资源、能源、劳动力都已经到了无法承受低层次制造的地步,自主创新、增加附加值、打造自主品牌已迫在眉睫。
为了引导中国自主品牌快速健康的成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根据国务院《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8)文件精神,立足于对品牌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通过重点课题的形式,构建了《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CBI)》,通过对企业品牌运营的评价,揭示企业品牌成长的规律,及企业在品牌运营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引导企业加强对品牌资产的培育和利用,增强企业的品牌竞争力。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关于品牌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本课题组对于品牌竞争力的评价主要从品牌财务表现、市场表现和消费者支持的视角展开,或者是其中一个或两个方面,或者是其中两个组合的形式。本研究力图构建一套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在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全面性、系统性、本土性以及可测量性的原则,设计了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CBI)模型。
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CBI)模型将企业在市场上的表现划分为财务表现和市场表现两部分,将企业支持归为品牌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将客户支持作为独立的一级指标,这样保证了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性(企业内部如发展潜力、财务表现和市场表现指标,企业外部如消费者支持)、动态性(现状情况如市场表现、财务表现和消费者支持指标,未来状况如发展潜力指标)、科学性(定性指标如发展潜力和消费者支持指标,定量指标如市场表现、财务表现)。
经过两次论证会的专家修正,根据以上理论逻辑模型,课题组最终提出包含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72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关于指标体系的选择和权重集的确定经过了三次德尔菲法,第一次课题组内部专家打分,第二次社科院相关专家打分,第三次为国内品牌管理权威专家打分,按照以上权重计算方法最终确定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集。
在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CBI)的基础上,课题组构建了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系统(英文简称CBIS)。CBIS是一套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方法,以指数形式反映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强弱和品牌竞争力发展趋势的指数集合系统,包括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CBI),品牌竞争力分指数(CBI-X)、品牌竞争力应用指数(CBI-Y)、品牌竞争力分指标指数(CBI-Z)。
品牌竞争力分指数(CBI-X)是按照不同层次(如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等)对企业品牌竞争力总体状况进行分类评价的指数。
品牌竞争力应用指数(CBI-Y)是将某品牌竞争力指数与其他品牌竞争力指数进行对比,得出一些对品牌管理有指导意义的工具,分别从时间序列、竞争差距、健康状况等三个方面来考虑。
品牌竞争力分指标指数(CBI-Z)可以分为若干个指标指数,如财务指标指数、市场指标指数、品牌发展潜力指数等。
为了保证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研究的顺利开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市场学会品牌管理委员会将联合开展数据的收集工作。数据收集采用多渠道采集以保证获取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准确性。调研数据来源包括国家与地方统计局统计年鉴、上市公司报表等公开数据,以及通过各行业协会、社科院各地分支机构、各地市场学会等机构进行调研的数据。
通过对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的深入研究,课题组相信中国品牌竞争力指数系统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一)客观反映中国品牌竞争力发展水平。中国品牌竞争力指数系统作为国内首创中国品牌竞争力指数系统,通过对中国品牌竞争力指数体系的构建和分析,客观的、真实的、权威性的反映我国企业品牌、行业品牌与区域品牌的现状,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品牌与先进的品牌之间的差距及需要提升的方面。
(二)建立科学的品牌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角度反映品牌的内涵,把握品牌形成和成长内在规律,全面综合地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有所区别地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所依据数据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从而科学、公允地反映品牌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现状。
(三)为社会各界提供智力支持和信息资源。中国品牌竞争力指数系统的构建,旨在为政府、企业及其他各界服务,力求中国的企业在自身的品牌建设方面能够获得具体的诊断测评方法和品牌表现形态的实践测量,并为企业的品牌管理中提供有效的借鉴。除此之外,中国品牌竞争力指数的构建也为其他的社会主体服务,包括政府、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投资者与消费者,无论是宏观方面还是微观方面,都提供最真实、准确、最科学、最深入的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的状况分析。
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的研究适应了中国自主品牌客观发展需求,研究内容充分体现了系统、科学、严谨和可行的特点,指标体系的设计使得数据收集能够更加客观、详实、准确反应企业真实情况,为企业加强对品牌资产的培育和利用,增强企业的品牌竞争力提供了理论支撑并指明了发展方向,课题的具体研究成果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蓝皮书》中正式发布。
 
上一篇: 建立科学的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体系    下一篇: 《企业品牌评价与企业文化建设指南》通过审...
  友情链接
Copyright www.bpec.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院2号楼519室

版权所有:北京市产品评价中心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备案号:京ICP备06046827号